close

碧潭橋    

新店碧潭的引人入勝之處,一半來自渾然天成的山光水色,另一半恐怕非得歸功於橫跨兩岸的碧潭吊橋不可了。她以極其動人之姿,在新店溪最美的河段拉起了一道的流暢而曼妙的弧線。

新店區徽

 

是因為她的存在如此引人注目,長久下來早已成為許多人心中無可取代的新店象徵。我們新店區區徽上畫的不是別的,正是碧潭吊橋。

 

除了造型與周遭景觀的搭配令人賞心悅目,吊橋的建造背景更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在日據時代,台灣人的發揮空間有限,許多著名建築物都是出自日本人的手筆。但碧潭吊橋這個傑作偏偏是個異數,完全是由我們台灣人設計建造的!

   

我在新店市長任內主持新店市志的修訂時,接觸了一些相關史料,才知道碧潭吊橋背後許多已經慢慢讓人淡忘的故事。在了解歷史之後,我們除了來此飽覽美景,更值得用一種緬懷與虔敬的角度來欣賞。

 

碧潭吊橋的設計者,是時任臺北州駐文山郡的土木技手江石定先生。他採用了當時先進的鎢鋼球軸承來建造橋塔,確保了橋面的靈活與穩定。施工興建的部份則由陳海沙先生的光智商會負責。他們和許多其他的無名英雄們,齊心打造了這座當時連通新店溪兩岸、作為重要交通動線的橋樑。

 

上次寫了一篇〈戀戀碧潭〉後,有一位謝錫傑先生在我的臉書上留言,希望我重視碧潭吊橋的歷史,並留下他個人臉書上的相關貼文(詳情見此)。就像其他的新店鄉親一樣,我本身對於碧潭吊橋的一切都有一種超乎尋常的關心。只是無奈於平常公務繁忙,專業素養又有限,許多相關議題沒辦法單靠自己的力量深入研究,有人提點,自然讓我有興趣一探究竟。

 

於是我立刻到謝先生的臉書去拜訪,發現他對於探究歷史十分用心。他分享了許多珍貴的資料,讓人覺得如獲至寶、受益匪淺。我也覺得十分感動,居然有人為了我們碧潭的歷史文物下了那麼多工夫。或許他並不是新店人,不過卻做了許多連新店人都做不到的事。

 

碧潭吊橋的原名就叫做「碧橋」,至今在橋頭還保留著這兩個字的銘刻。而在另一邊則刻了「民國廿五年八月竣功」字樣。很明顯地,其中「民國廿五」這幾個字是後來遭人塗改的。

碧橋  竣工年月  


其實稍加思考,就知道其中的不合理之處。民國廿五年(1936),台灣還在日本統治時代,怎麼可能出現民國年號?另外我請教過日本友人,「竣功」也是日文漢字的用法。在中文裡,只有「竣工」一詞,而不存在「竣功」這樣的用法。

 

謝錫傑先生進一步指出,「碧橋」的完工是在昭和十二年,也就是西元1937年,換算過來是民國二十六年,也非二十五年。他更舉出了舊照片為證,證明在塗改之前,「民國廿五」其實是「昭和十二」。這一改,不但把昭和改成民國,更誤把碧潭吊橋的完工日往前挪了一年。

 

我特別去圖書館調出當年的《台灣日日新報》,果然在昭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出刊的報紙上看到一則碧橋落成的新聞,還附上了照片。雖然已經過了近八十年,但可以見到現在的橋塔和當年仍然是一模一樣。

碧橋-台灣日日新報19370918-2

碧橋-台灣日日新報19370918-1
  

但很可惜的是,我沒有找到當年塗改完工年份的相關資料。不過合理的推測,應該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在歷史上,常常發生因為政治上的需要而修改歷史文物的事。這在當時也許有時空背景因素可以解釋,但在事過境遷後,卻住往反而突顯出其中的荒謬。

 

既然發生這樣的錯誤,要如何修正才好?有人說既已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就應使用民國年號,只要把「廿五」改正成「廿六」即可。也有人說要改回昭和年號,以符合史實。

 

以我個人的淺見,認為歷史最重要的是還原和保留真象。只有坦誠面對,才能對歷史產生真正的溫情與敬意。原來刻上「昭和十二年」是史實,後來塗改成「民國廿五年」也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現在既然已不可能恢復和當年一模一樣的狀況了,也許最好的辦法應該就是保留目前的現狀,別讓歷史再一次經歷人為刻意的變動。

 

然而,難道我們要容忍被竄改的歷史繼縱混淆視聽?當然不是。如果我有機會進入市議會服務,就會要求主管的市府觀光旅遊局在吊橋旁設立清楚的告示,讓民眾能了解到歷史的真相與緣由。更重要的是,不要讓江石定先生等人的貢獻沉寂下去,最後被埋沒在歷史的灰燼當中。

 

我一直覺得,碧潭吊橋有其功用上的「善」與形態上的「美」,如果能再補足歷史上的「真」,作為新店的象徵,那就更完美了。

 

arrow
arrow

    王美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