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銃樓仰望  

前一陣子有位蔡先生在我的臉書專頁留言,提到了磺窟城。也許即使對很多新店人來說,磺窟只是個陌生的地名。不過經過蔡先生這麼一提醒,倒是勾起我許多回憶,讓我興起了再次造訪的念頭,品味一種屬於這裡的特別韻致。

 

磺窟之所以被稱為「城」,自然有它特別的來歷。雖然現今的磺窟,乍看之下只是個山間的小聚落,和一般印象中的城鎮規模相去甚遠,然而早在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前,就有漢族的先人來此拓墾,也面臨到當今不易想像的艱難環境。

 

由於此地是泰雅族原住民傳統的獵場,再加上附近土匪的侵擾,使得當年在此落戶的人們不免受到安全上的威脅。所以在聚落四周植滿高大而尖硬的刺竹作為屏障,並築有厚實的石牆,同時設置了「隘樓(瞭望台)」和「銃樓」等防禦性建築,讓這個聚落有了「城」的形象。

 

從新店溪左岸的新潭路上溯,到了新潭路二段,便向右轉入支流磺窟溪,也就是長青谷的所在地。繼續前行一段距離,就會看到右手邊「新潭路二段62巷」的指標。沿此巷上坡不遠處,就是磺窟城聚落了。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一進村口,就可見到一口公共洗衣池,池邊還留有洗衣用的石板。池中的水來自山泉,流動不息,十分清澈,至今仍然可見當地人家在這裡洗濯。面頰通紅的小朋友們,蹲坐在池邊洗了把臉,混身燠熱便散去了大半,繼續和玩伴們追逐去了。

 

 洗衣池  

在此遇到一位已在這裡住了半個世紀的先生,和他閒聊起來。他說小時候甚至還可以在洗衣池中看到許多螃蟹,當時他看到大人們常常成串抓起,帶回去就是絕好的下酒佳肴。池旁的樹上還有成群出沒的獮猴。而今雖然池水仍然清冽,螃蟹和獮猴卻已許久不見蹤影。

 

過了洗衣池後路分兩條。往左走就會看到一幢保存較好的三合院,這就是當年的「公館」。公館是當年收租和議事之處,算是磺窟城的行政中心。正房的牆壁建造在石塊砌成的基座上,上部則由夯土而成。除此之外,門框和窗框的原料都是來自大陸的紅磚,在建造的當時可是大手筆。

 

公館外圍的圍牆也是由石塊砌成,或許也是當年某幢房舍的基座。今天石牆仍然屹立不搖,只是不再負擔防衛的功能,倒是為新建的住屋保留了幾分古樸的質感。

 

 石牆基座  

大部分的民居則散落在面向洗衣池往右轉的路旁。其中有一座位置明顯的「銃樓」,基座由大型的石塊堆疊而成,上面則以方形的石磚砌成,可以看到石磚之間刻意留下的槍眼。再往上的牆體可能是因為年久失修而傾圮,現在被補上了新的紅磚,還加了鐵皮屋頂,顯得有點不太協調。

 

銃樓   

繞到巷子深處時,一間依附在紅磚房旁的古老的小屋引起了我的注意。屋子的牆壁由石塊和夯土構成,走近細看,還可以看到夯土中夾雜的稻殼。因為年代久遠,土牆已經因為風化而出現了許多小洞。

 

 老屋  

老屋夯土牆  

大概是聽見了人聲,這時有位婦人走出來。和她聊了一下之後,發現她就是王水池先生的媳婦。王老先生已在幾年前以九十多歲的高齡仙逝,生前是德高望重的磺窟地方耆老。熱情好客的王太太特地邀請我們進屋,看看滿牆有關她公公的老照片與獎狀。

 

過去磺窟附近一帶曾是重要的茶葉產區,王老先生當年便是種茶與製茶的高手,也是比賽中的常勝軍。那間老屋便是製茶的作坊,裡面還留有許多工具與設備,現在看起來都算是骨董了。

 

再往前走就是「義勇將軍廟」。在廟旁聊天的當地居民說,義勇將軍姓陳,因當年率眾保衛家園,後來被居民尊為磺窟地方的守護神,並立祠供奉。廟口兩棵並生的大樹,枝葉參天、氣勢磅礡,至少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木了。

 

 義勇將軍廟  

老樹  

回到村口,特別參拜了也有百年歷史的福德宮。記得之前來時,這只是一間半個人高的石造小廟, 造型古樸典雅,裡面沒有土地公造像,只有一面石製的神位。後來鄉里信眾集資在外面蓋了一間較大的廟宇,仍在其中保留原有的小廟,成為大廟中有小廟的特別景觀。

 福德宮  

臨走之前,再回望了這充滿了歷史記憶的磺窟城一眼。沼澤中的茭白筍伸展著修長的葉片隨風搖曳,一隻隻蜻蜓在闢為菜園的山坡上往來穿梭。昔日成林的刺竹如今卸下守護家園的責任,退縮成為點綴田野的風景。遠處傳來家犬低沈的吠聲的和雞舍裡細碎的咕噥聲,似乎在和偶然來訪的客人道別。

 

遙想當年,磺窟曾是守備森嚴的城寨,多少壯丁以性命守衛這塊美麗的山谷,讓城民們在此安居樂業,享有著土地滋養的豐足。而今舉目所見,城的疆界正在消融,古老的痕跡也正在被歲月抹平。年輕人不再依戀這個曾是許多人夢想所託的地方,只剩下不願離開的老者,和他們出外的子女留下、託他們照料的孫輩。

 

當初的先民一定很難想像,百年後的磺窟,也有風華退盡,慢慢走向孤寂一天。原來是許多人虎視耽耽的目標,現在人們卻慢慢淡忘了她的存在。就連交通都變得不太方便:附近的渡口早已廢棄,就連搭個公車都得走上好長一段路。也許唯一不變的,只剩下山城裡濃濃的人情味了。

 

摩托板車   

雖然滄海桑田的變化,許多都是人為的力量難以左右的,但在我們了解更多身邊的歷史之後,自然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許多漸被忽視的角落。重視的人愈多,褪色的城就有機會著上新的色彩,顯露出被拂拭過後的光澤。

 

下次途經此地時,別急著路過。彎進來看看這城,追尋一下昔日的光輝,或是欣賞一下今日的寧靜,想一想可以為她做些什麼。或許我們的憐愛與珍惜,可以改變她未來的命運。就像先民們的努力,改變了當年磺窟的命運一樣。



arrow
arrow

    王美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